張園的故事
前世今生
葛斯齊爆A咖偶像劇男星未婚生子女方很受傷 線索一出眾人直呼:太明顯
張園足夠新,去年年底才完成首期改造並開放西區;它也足夠老,有140多年曆史,就像一面鏡子映照着城市變遷。它在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史上足夠重要,是上海現存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、建築風格最豐富的石庫門建築羣,也是上海首個成片里弄住宅類歷史文保建築羣的城市更新項目,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風貌價值和文化地位。
籲撤銷日本產品進口禁令 G7貿易部長聲明「未點名大陸」
不少老上海人說,沒來過張園就像沒來過上海,不瞭解張園也難以讀懂這座城市。
翻開張園的前世,“海上第一名園”的風采撲面而來。1882年,無錫商人張叔和從英國商人格龍手裡買下只有20多畝的園林,並將其改名爲“張氏味蓴園”,即“張園”。接手後,他又先後購入農田闢爲園區,將張園面積擴張爲最大時的61.52畝,成爲當時上海私家園林之最。同時,在建造風格上也一改江南園林的小巧風格,轉而仿照西方風格,以洋樓草坪、鮮花綠樹爲要素,蓋起了一座西洋園林。
張園造得再好,倘若只是一座私家花園,也絕不會達到“第一名園”的高度,是張叔和起到了關鍵作用。作爲一介儒商,他曾寫下這樣的文字:“主人因西商公家花園不許華人涉足,華人爭之不已,始爲另築一園於白大橋下,以專供華人之遊憩。”這段表述不僅彰顯了張叔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,也體現了晚清半封建半殖民時代上海華人的尷尬處境。好在,張叔和堅定地成爲那個“破冰”的人,他將斥巨資改造的張園免費對國人開放。從此,張園成爲上海市民最大的公共活動場所,開啓了“第一名園”之路,上海灘許多的“第一次”在此孕育。
大陸增發4.4兆國債 學者認「為解決地方債」:但恐為未來再舉債留伏筆
很難想象,百年前,張園點亮了上海的第一盞電燈,放映了第一場電影,蓋起了第一個室外照相館,舉行了第一次自行車比賽,甚至第一個帶頭玩起了現代遊樂園裡的“激流勇進”和“過山車”……
王毅与美国工商界代表座谈 强调中美互利合作动力仍强劲
除此之外,張園還是上海“文明結婚”的發源地,是霍元甲勇斗大力士的比武臺,是孫中山來滬演講的大講堂。張園既是花園也是遊樂場,既是茶館也是飯店,既是書院也是劇院,既是會堂也是展覽館,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,凡屬滬上之繁華,皆以張園爲中心。
超萌小鬼怪来捣蛋 基隆波丽士变装同欢 还趁机宣导
百年沉浮
可惜的是,後來由於衆多新式娛樂場所興起,張園的吸引力逐漸式微,1919年張叔和去世後,張園被拍賣易主,隨後成爲地產商眼中的“香餑餑”,張園內原有的建築設施也被拆除,並逐步進入“地產開發”的新階段。直至1940年,張園區域陸續建成了28條石庫門弄堂供百姓居住,從建築風格上看幾乎囊括了上海里弄建築的所有類型,吸收了古典主義、折中主義、裝飾主義等當時流行的建築文化。從此,里弄住宅代替公共樂園出現在歷史長河中。
從張叔和轉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再到此後的很長時間裡,張園作爲住宅的居住密度與日俱增,市井百姓的涌入讓這裡也成了大雜院,天井陽臺處處搭滿違建,逼仄擁擠的居住環境成了它的新標籤。
“螺螄殼裡做道場”,在狹窄簡陋的空間裡想辦法生存,是當時張園百姓的生活基調。你能看到一個10平方米的房間不僅能擠下一家三口,甚至還能搭建出用梯子上下的閣樓;一座原本是爲一戶人家居住而設計建造的石庫門住宅,竟然能住進“72家房客”……
神級童顏就是他!李準基40歲零違和演學生 逆生長水光肌靠「戒碳水化合物6年」
尷尬緊張的居住條件成爲張園居民難以抹去的苦澀,而“海上第一名園”的風光也被封存在久遠的城市記憶中。
伴隨着改革開放,上海進入城市建設時期。這期間,隨着南京西路商圈的不斷髮展,張園默默地藏在一衆繁華商業體中,雖然靜安區多次對張園房屋進行修繕,並加裝生活設施,但由於歷史遺留下的住戶量大,改造空間有限,加之建築機能老化,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並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。
成功人士最可怕的特質「恆毅力」 黃仁勳、賈伯斯都有
一位曾在張園住了30多年的老住戶這樣回憶他們的居住環境:3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生活着一家6口人,擁擠到吃飯都只能輪流上桌;一個石庫門住宅門洞裡,竟能擠進12戶人家,大家共用這棟樓內唯一的廁所和廚房,不方便的程度可想而知。關鍵是門內是馬桶,門外就是廚房,但凡做飯時碰到有人急着上廁所,那種窘迫真是不堪回首。
“做夢都盼着舊改。”這是張園百姓的心聲。
涅槃重生
2018年,張園的居民們終於等到了。舊改的實施讓他們如願以償告別幾十年的“蝸居”生活,不少居民搬遷到徵收提供的新房裡,有的居民則用補償款加積蓄購置了大房子,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“直到靜安區2018年啓動徵收前,這裡仍然居住了1125戶居民,其中,有576戶居民還在使用手拎馬桶。對此,政府決定對張園實施‘徵而不拆、人走房留’的保護性徵收政策,這在上海乃至全國都沒有先例。”上海靜安區委書記於勇談及徵收工作時說,靜安區就是要堅持保護爲先、文化爲魂、以人爲本,最大限度對張園歷史建築羣進行保護,同時打造更多高品質的公共空間,努力讓市民在這裡感受到上海的高質量發展、高品質生活、高效能治理的文明城市建設成果。
“對歷史建築最好的保護,是科學合理地活化利用。”在於勇看來,張園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,張園也走出了一條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保護相結合的新路。
張園的涅槃重生,一爲保護,二爲更新。
作爲上海實施保護性徵收改造的首個城市更新項目,爲了留住原汁原味的張園,自2015年起,張園的開發主體單位靜安置業集團就爲張園內170幢歷史建築建立了“一幢一檔”的完整資料庫。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跟居民聊天溝通,記錄下每幢房子的歷史、構件,哪怕是一套窗鉤、一個門把手,都會進入檔案造冊,從建築概況、房屋信息、基礎資料,到歷史圖紙、現狀圖紙、物業情況,每一幢房屋的資料都會被悉心收集備案,整理工作細緻到一間房屋的檔案就超過400頁。
空壳村“破壳”记
等到2018年張園徵收項目正式啓動時,其園內42棟170幢2053個房間的查勘、測繪、記錄、對比、整理、拍攝工作均已完成,靜安區大量細緻的前期工作,最終讓張園順利地成爲上海首個實現“一幢一檔”的成片風貌區。而張園“一幢一檔”的高標準建檔,在全國範圍內也當屬首例。
偷偷藏不住
張園騰空後,靜安區開啓了保護性改造,以“成熟一塊、啓動一塊”爲原則,分區推進。張園面向全球頂級建築師徵集保護和活化利用方案,最終遴選出4家國際知名設計公司,彙集各家所長,形成了張園地區保護性綜合開發規劃方案,同時,以“一幢一策一方案”的標準,對每幢歷史建築按照其歷史、藝術、科學、社會價值進行評估,並確定重點保護部位、保護要求與改造策略。
一磚一瓦一門窗,在修繕團隊的手中修舊如舊、重煥光彩,沉浮百年的張園,此刻終於迎來新生。
時尚風采
去年12月1日,張園西區率先正式對外開放。昔日老舊雜亂的石庫門裡弄,如今已成爲國際大牌的創意門店,曾經的“海上第一名園”已被重塑爲兼具潮流先鋒與人文關懷的“第一城市公共空間”,更是頂級品牌的消費體驗地。
路易威登、迪奧、江詩丹頓等奢侈品牌在張園海派石庫門中所呈現的零售業態,藉助獨棟開闊的建築特徵,拉近了高端品牌與消費者間的距離。西方品牌嫁接東方建築,讓海派文化的開放包容充盈在張園的每一個角落。
張園的阿姨爺叔們紛紛回到孃家故土打卡留念,看着從前的舊裡重獲生機,狹小的空間變得舒展,激動地拉着記者們不停介紹。各路潮人慕名而來,在這古老綿長的氛圍中打卡拍照、探店遊玩,感受着屬於老上海的摩登。
張園是上海近代石庫門文化的象徵。懷念老張園,讓我們看清繁華背後的文化脈絡;重返新張園,讓我們繼續守護傳承擁有百年積澱的文化瑰寶。張園,在被賦予文化內涵與時尚韻味之後,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風采。
世界第一的四人
回到文章開始的命題,通過張園,我們發現“魔都”的新“魔性”,是傳統與新潮的碰撞,是懷舊與流行的結合,是城市發展中的堅守與創新。有過巔峰、經過低谷,時光印記、人間百態、社會變遷都藏在張園的故事裡。 (作者:李 景 來源:經濟日報)